- · 模式识别与人工智能版面[04/29]
- · 《模式识别与人工智能》[04/29]
- · 《模式识别与人工智能》[04/29]
- · 《模式识别与人工智能》[04/29]
中药学论文_枇杷叶生品及不同炮制品质量评价
作者:网站采编关键词:
摘要:文章目录 1 材料 1.1 主要仪器 1.2 主要药品与试剂 2 方法与结果 2.1 生品及炮制品的制备 2.1.1 枇杷叶生品 2.1.2 蜜炙枇杷叶 2.1.3 姜汁炙枇杷叶 2.1.4 姜汁煮枇杷叶 2.1.5 甘草汁炙枇杷叶 2.1
文章目录
1 材料
1.1 主要仪器
1.2 主要药品与试剂
2 方法与结果
2.1 生品及炮制品的制备
2.1.1 枇杷叶生品
2.1.2 蜜炙枇杷叶
2.1.3 姜汁炙枇杷叶
2.1.4 姜汁煮枇杷叶
2.1.5 甘草汁炙枇杷叶
2.1.6 甘草汁煮枇杷叶
2.1.7 清炒枇杷叶
2.2 枇杷叶生品及不同炮制品醇溶性浸出物的测定
2.3 总三萜酸含量的测定
2.3.1 对照品溶液的制备
2.3.2 供试品溶液的制备
2.3.3 方法学考察
2.3.4 样品中总三萜酸的含量测定
2.4 野鸦椿酸等5个三萜酸类成分含量的测定
2.4.1 色谱条件
2.4.2 溶液的配制
2.4.3 专属性考察
2.4.4 线性关系考察
2.4.5 精密度、重复性、稳定性、加样回收率考察
2.4.6 样品中5个三萜酸类成分的含量测定
2.5 枇杷叶生品及不同炮制品指纹图谱的建立
2.5.1 色谱条件
2.5.2 溶液的配制
2.5.3 精密度、重复性、稳定性考察
2.5.4 指纹图谱建立与相似度评价
2.6 化学模式识别分析
2.6.1 系统聚类分析
2.6.2 主成分分析
2.6.3 正交偏最小二乘法-判别分析
3 讨论
3.1 色谱条件的考察
3.2 醇溶性浸出物、总三萜酸及5个三萜酸类成分分析
文章摘要:目的评价枇杷叶生品及不同炮制品的质量。方法将10批枇杷叶生品分别制成蜜炙枇杷叶、姜汁炙枇杷叶、姜汁煮枇杷叶、甘草汁炙枇杷叶、甘草汁煮枇杷叶、清炒枇杷叶,共70批样品。采用热浸法测定其醇溶性浸出物含量,采用紫外-可见分光光度法测定其总三萜酸含量(以熊果酸计),采用高效液相色谱法测定其中野鸦椿酸等5个三萜酸类成分的含量;采用高效液相色谱法联合《中药色谱指纹图谱相似度评价系统(2004A版)》建立指纹图谱并进行相似度评价,与混合对照品比对指认共有峰。采用SPSS 22.0软件和SIMCA-P 14.1软件进行系统聚类分析、主成分分析、正交偏最小二乘法-判别分析。结果枇杷叶生品、蜜炙枇杷叶、姜汁炙枇杷叶、姜汁煮枇杷叶、甘草汁炙枇杷叶、甘草汁煮枇杷叶、清炒枇杷叶中醇溶性浸出物平均测定值分别为25.90%、39.95%、27.44%、28.20%、28.38%、26.36%、29.26%,总三萜酸平均含量分别为40.62、49.33、52.56、46.38、52.17、55.06、53.41 mg/g,野鸦椿酸、山楂酸、科罗索酸、齐墩果酸、熊果酸的平均含量和平均总含量分别为1.966~4.808、1.459~2.824、4.525~8.172、1.294~1.817、6.294~8.470、15.538~25.671 mg/g。70批样品中有11个共有峰,指认出峰2、5、6、10、11分别为野鸦椿酸、山楂酸、科罗索酸、齐墩果酸、熊果酸。枇杷叶生品及不同炮制品与生品指纹图谱的相似度为0.919~1.000。70批样品中,10批枇杷叶生品聚为一类,10批姜汁煮枇杷叶聚为一类,其他50批枇杷叶炮制品聚为一类;前2个主成分的累计方差贡献率为80.682%;变量投影重要性(VIP)值排序为峰2(野鸦椿酸)>峰5(山楂酸)>峰6(科罗索酸)>峰9(未知成分)>峰11(熊果酸)>峰10(齐墩果酸),其值均大于1。结论枇杷叶生品经炮制后,醇溶性浸出物、总三萜酸含量和5个三萜酸类成分(野鸦椿酸、山楂酸、科罗索酸、齐墩果酸、熊果酸)总含量均有不同程度的增加,其中蜜炙枇杷叶中醇溶性浸出物最高,甘草汁煮枇杷叶中总三萜酸含量最高,姜汁煮枇杷叶中5个三萜酸类成分总含量最高。野鸦椿酸、山楂酸、科罗索酸、熊果酸、齐墩果酸等成分可能是影响枇杷叶生品及炮制品质量的差异性成分。
文章关键词:
项目基金:《模式识别与人工智能》 网址: http://www.mssbyrgznqks.cn/qikandaodu/2022/0127/794.html